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一】
魏武帝曹操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当世英雄,毁之者为逆贼奸臣。尽管对曹操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其是中国历史上一类的政治家、一等的军事家和一流的文学家。
曹操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其文经武略和运筹帷幄确保中国北方统一的历史功绩。然而在曹操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的另一面却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特别诗歌方面,是曹操文学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在这一点上,是他的老对手刘备、孙权远远不能及的。
“拟乐府”,全称“拟古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题来补作新词的乐府诗,也即“古乐府”。“拟乐府”虽然肇始于曹操父子,但正式被称之“拟古乐府”且为众所接受者,则是在明代初、中期之际。
单单从曹操的政治军事才能来肯定其历史作用和功绩是片面,还应从个人的作品加以分析。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者心灵世界的表现。
【二】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因此,诗歌是仅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
在我国,诗歌发展历程:西周《诗经》→战国时期《楚辞》→两汉时期《汉乐府诗》→汉末建安时期“建安风骨”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理清诗歌的发展脉络,便于全面鉴赏诗歌。而其中曹操所主导的“建安风骨”,无疑占据了重要篇幅。
之于诗歌鉴赏方法,又可通过如下六点进行入手。即首先,抓住诗眼,从整体上把握诗歌。诗歌以语言凝练见长,讲究一字传神,以极短的篇幅表现极丰富的内容。因此,诗眼就是诗歌中最能体现题旨、最能开拓意旨、最能点睛传神的关键词。抓住诗眼,就能捕捉最佳信息,深挖诗词意蕴。
其次,体会意境,从微观上理解诗歌。诗歌以意抒情,用境明志,以极浅的诗意体现极深奥的境界。为此,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体会意境,就能把握情随境生,开拓最高境界。
再次,考察环境,从全方位鉴赏诗歌。诗歌由景而感,以地表情,以极显的写景衬托极隐晦的情感。因而,环境就是诗歌所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考察环境,就能掌握生活哲理,感受人生启示。
然后,剖析手法,从形式上推敲诗歌。诗歌以物比意,托物起兴,以极易的技巧表达极复杂的感情。由此,手法就是诗歌创作的技巧。我国诗歌传统手法依然是“赋、比、兴”。剖析手法,就能独揽行文措辞,领悟思想感情。
最后,品味语言,从深层次斟酌诗歌。诗歌以精求精,以妙而闻,以极简的语言发挥极形象的美妙。从而,语言就是诗歌中物象之间有机化、戏剧化的联系。品味语言,就能分析炼字用意,寄托人生志趣。
除此之外,知人论世,从多角度解读诗歌。诗歌以意逆志,以论其世,以极平的文字烘托极沸腾的心情。然而,时代就是诗歌中精神风气最核心的价值体现。知人论世,就能推测作者本意,彰显时代精神。当然,综合诗眼、意境、环境、手法、语言和时代背景等方面考量,在历代人的诗歌鉴赏里,曹操文学才华无疑颇受重视。
【三】
纵观中国的诗歌历史,两汉时期的汉乐府诗应称为旧题乐府,而两汉以后诗人所自创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则是新题乐府。因此,两汉时期汉乐府诗精确时间段指从汉武帝“乃立乐府”的元朔五年(前124)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止,其间340余年的所有乐府诗,皆属于汉代乐府,虽汉哀帝在位七年有罢乐府举措。
汉乐府诗,由西、东汉朝廷乐府系统或类似乐府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乐府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官名为乐府令丞,隶属于少府,汉哀帝时废。汉乐府诗歌通常分两类,一类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一类是采集民间流传的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等大众俗乐。汉乐府诗多为杂言,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显得形式活泼,不拘一格。
乐府诗属于配调的歌诗。乐府曲调在音乐上往往分为若干正曲(段落),每一正曲称为“解”。“解”,一般用小字注明在歌辞段落的下边。部分乐府曲调除了正曲外,还有放在正曲前边的部分,称为“艳”以及放在正曲后边的部分,称为“趋”、“乱”。现存乐府古辞注明不一:有些注明前有艳曲,后有趋或乱;有些艳曲并无辞,趋或乱也未加记录;有些则明确注明。
重声不重辞是汉乐府诗存在普遍现象。因此,为了取辞配乐方便,往往把一些不同篇章的歌辞,随意拼凑在一起,或加以分割、截取,以至互相插入。特别在记录歌辞时,往往把声即乐调中的衬声也用某些文字写下来,造成声、辞合写现象,再加上流传的讹误,给后人理解乐府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
基于诗歌鉴赏方法及汉乐府诗的特征,才能更全面对一代枭雄曹操诗的独特之处进行全方位的理解。
曹操的诗歌不仅经常用汉乐府旧题,反映时事,即依据旧题写新辞,还脱胎于汉乐府诗歌,继承了汉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风”偏重指精神气质,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指文章的表现力,就是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风,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骨,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故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因此,风骨是一个完整性,二者密不可分,合二为一。建安风骨又称汉魏风骨,是以慷慨悲凉、雄健深沉为特点,以现实主义为信仰,以政治理想、民生疾苦、社会现实为内容的汉魏时期的诗文风格。以曹操为首的三曹、建安七子就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
曹操诗歌突破了汉乐府民歌传统(只反映现实,而极少涉及重大政治事件),直接反映了汉末重大历史事件,以致作品被明代文学家、散文家钟惺誉为“汉末实录,其诗史也”,即以一种宏阔视野直接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及汉末重大历史事件,能将史家实录与诗人性情萃于一篇。譬如名篇《蒿里行》里,就有如下描写,“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将诸侯讨董、袁术称帝等历史事件在诗歌里展现出来。
因此,曹操把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乐府改造为文人文学重要形式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