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在社会的贫困阶段,道的流量处于低水平,几乎所有的东西都短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供给不足,管理者喜欢使用施压的方式来压缩人民的需求。然而,已经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民众本身已经承受了很大的生存压力,在额外的压力到来时往往会铤而走险。这样的社会状况我们称之为“民不畏威”。
第七十二章:《天下篇》第七,社会贫困阶段的主要问题
上一章我们获得了一个原理用来定义什么才叫“病”,那就是“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想要获得一个健康的、也就是“不病”的系统,我们就需要对那些会影响系统运行的问题认真对待,把它们当作问题,并制作解决这些问题的预案。如今,站在可以俯瞰由道串连起来的社会大网的位置上,尽管我们无法看清这个网上实时发生的问题,但我们需要了解它可能会出什么问题,会有哪些状况有可能打破其平衡。知道了问题所在,我们才能制定相应的办法,在预期的问题发生时可以解决它。
上一章我们做过简要的介绍,要想了解一个网络会出什么问题,就必须知道这个网络的特点。特点不同的网络,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不同。对于一种网络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另外一种网络就不是问题。因此,在讨论网络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看看眼前的社会大网有多少种类型。由于我们所讨论的网络是以道为基础的,网络由很多单元组成,这其中有使用道的人文系统,也有提供道的人文系统,众多人文系统通过道的流动连到了一起组成了这个社会大网。既然这样的网络中最为根本的因素是道,那么其分类也是基于道的。
对于一个网络来讲,在上面流动的东西之流量直接影响着网络,甚至成为了这个网络的特点。比如在高铁建设之前的铁路网,其特点就是网络设施无法承载那时的流量。结果,每到春运,这个网络的特征和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在研究道的网络也是一样,网络上道流量的不同会直接反应出不同的特征。总体来讲,一个以道的流动为基础的社会大网会由于这个社会中道的流量不同而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 网络上道的流量偏低,总体呈现提供方所提供的道只能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这样的社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贫困阶段。
- 网络上道的流量随着时间逐年、逐月增加。由于道的增加,社会也随之活跃、发展起来,这样的社会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在发展阶段,社会逐渐繁荣,各种物质设施、人文规范也随之建立起来。
- 网络上道的流量处于高水平,已经不再增加,由于道的流量大,因而在道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社会由于各种规范已经建设完成而呈现出秩序、富足的特征。这样的社会是社会发展中的顶峰阶段,是发达阶段。
- 网络上道的流量随着时间逐年、逐月减少,由于道的减少,已经建设好的人文、社会规范会逐一崩塌。这样的社会阶段一般在发达阶段的后面,在发达社会中建设的各种辉煌成果会接连崩塌。这样的阶段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崩塌阶段。
以上所给出的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由于其道的流量各有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同时,也产生不同的问题。而对于某一个阶段的问题,由于是以这个阶段中道的流量密切相关的,而不会成为其它阶段的问题。我们对社会大网的参观就依据这样的分类,这一章首先要参观的是道的流量偏低的贫困阶段。
社会的贫困阶段有什么特征呢?显然就是人人贫穷。这样的社会贫富差距不大,大家都处在温饱线的边缘,社会中各种设施,包括物质设施和人文设施,由于道的缺乏而处在非常低的建设水平上。这样的社会不仅道的流量低,而且不随时间增加,因为如果要增加就是发展阶段了。这样的社会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贫穷,不仅物质缺乏,人文领域的成果也非常稀少。这个阶段有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社会的这个发展阶段有些像股市中的底部区域,有时候,底部区域会持续很长时间,股评人会说,由于大家缺乏信心,因此没有资金注入。股市中的资金就如同社会发展中的道。
现在我们知道了社会发展的贫困阶段是由于道的缺乏所导致的,那么这样的阶段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呢?显然,其问题一定是由这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也就是道的缺乏所带来的。道的缺乏反映到现实社会中就是物质和精神的缺乏。物质的缺乏表现为人们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支配的财产,而精神的缺乏则表现为这种社会中的人们懒于思考,从众心理严重。由于这两个缺乏所带来的最为严重的问题是,贫困社会中的人们有一种喜欢拼命的行为冲动。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由于人们几乎没有什么私有财产,而他们又懒于思考,人云亦云,因此在遇到压力时他们往往能够很容易地聚集并诉诸暴力,历史上的那些起义有很多是在这个阶段发生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民众往往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状态,他们的忍耐力是很强的,导致他们奋而起义的并不是自己生活的贫困,而是在贫困生活的基础上有来自外部的压力。这些压力有可能是天灾、有可能是外敌的袭扰、也有可能是政府的暴政。而这样的压力对于一个较为富裕的社会而言可能不会造成民变,富裕的社会有一定的物质资源和心理承受力可以应对压力,但贫困社会的人们由于长期生活在生死的边缘而无法承受哪怕是很小的额外压力。这样的社会状况我们称之为“民不畏威”。
在社会的贫困阶段,道的流量处于低水平,几乎所有的东西都短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供给不足,管理者喜欢使用施压的方式来压缩人民的需求。然而,已经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民众本身已经承受了很大的生存压力,在额外的压力到来时往往会铤而走险,聚众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就是这样发生的。也就是说,当社会的管理者对民众施加压力时,会导致民众的反抗,这种反抗的力量要比管理者所施加的压力大得多,它反过来给予了施压者。因此,在社会的贫困阶段,由于“民不畏威”,稍有不慎就会激起民变,导致“大威”反过来给予施威者,也就是“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既然社会的贫困阶段,不能用施压的方法来管理民众,可是社会全方位短缺的状况又不能置之不理,那么作为社会大网的管理者,应该怎么办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析一下这种社会的短缺状况。总体来讲,短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生存的环境极差,甚至有些民众居无定所;而另一个方面是人们的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满足的欲望包括物质方面的和精神方面的,而物质方面的欲望满足需求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生存环境极差叫做“无狎其所居”,欲望得不到满足是“无厌其所生”。
作为这种社会的管理者,既然不能采用给予压力的方法对应民众的短缺,那么就需要从改善环境和满足欲望两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前面我们说了,社会的贫困阶段是道的流量极低的阶段,如果既要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又要适当满足人们的欲望,手里所拥有的道是不够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从这两个方面选择其一加以实施的话,应该选择哪个呢?对于民众而言,改善环境过用缓慢,很难获得民众的称赞,而满足欲望则不同,在刚刚获得欲望填充物的那一刻,短缺很久的民众会欢呼,会赞美给予者。《圣经》中的《出埃及记》就提供了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上帝看到犹太人在埃及过的不好,引导他们离开埃及。上帝做了很多事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来保证犹太人离开埃及,包括惩罚阻挠这一行动的埃及人,分开红海,让犹太人通过等等。引导犹太人离开埃及属于改善环境,结果怎么样呢?犹太人并不领情,一路抱怨。后来上帝施展手法,变出来很多食品给他们,这属于满足欲望,结果怎么样呢?上帝马上就获得了犹太人的拥护。可见,在贫困、短缺的状态下,对于一个提供者而言,直接满足人们的欲望,比改善他们的环境更受欢迎。但是,由于欲望有一个特殊的性质,这我们在三十七章讨论过,就是“化而作欲”,也就是欲望能把填充它的填充物变成新的欲望,结果是对欲望的填充,不是越填越满,而是越填越空,越填欲望就越大,永远也填不满。因此,不是我们不去满足民众的欲望(夫唯不厌),而是无法满足(是以不厌)。
尽管直接满足人们的欲望可以马上获得人们的支持,但道的提供者清楚地知道欲望的这个特点,因为他也是从“化而作欲”的年龄走过来的。他通过了解自己的欲望,而了解社会的欲望,这叫“自知”。满足众人的欲望就会获得追捧这样的结果他看到了,这是自己的认识,是“自见”。然而这样的认识背后隐藏着风险,因此要遵循“自知”,而非“自见”。同样,满足了人们的欲望就会获得大家的赞美和推崇,让自己变得尊贵(自贵),就如同《出埃及记》中的上帝在给大家分完饼子之后的情景。然而,出于对于自身系统的考虑,不断满足人们持续增加的欲望势必会加大自身系统道的输出。一旦调出自身系统中各个单元的平衡之气,不但无法在继续提供道,自己的系统本身也会由于失道而早亡。由于自己是社会大网上道的提供者,爱护自身系统(自爱),也是爱护整个社会的大网。因此,这位管理者需要选择“自爱”而非“自贵”。
综上所述,在道缺乏的状况下,由于了解欲望的特点,而不自以为是地用仅有的道去满足众人的欲望;爱惜自己的系统运行,不追求当救世主。因此,在这两者之间,选择改善社会环境(取此),而不是满足人们的欲望(去彼)。
这就是一个社会的贫困阶段所呈现的特点,以及这种网络的管理者应有的作为。对于上述的社会问题,由于完全是由于道的流量偏低所导致,因此不会出现在其它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同时,作为管理者的这种“去彼去此”的应对手段也仅仅是针对这种贫困阶段的。在我们继续分析其它社会阶段之前,让我们先把贫困阶段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方法记录如下: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