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一、通假字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
2. 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论语十则»
3.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两小儿辩日»
4.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
5.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郑人买履»
6. 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辞)»
7.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 «马说»
8.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愚公移山»
9. 尊君在不 “不”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10.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
二、古今异义
1. 闻 古义:听到、听说。 今义:用鼻子嗅。
例句: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掩耳盗铃»
2. 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狐假虎威»
3. 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
4. 去 古义:距离。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5.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6. 是 古义:这。 今义:表示判断。
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 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 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孟子›二章»
9. 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
10.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11. 妻子 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例句:却看妻子愁何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2. 或 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许,也许。
例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少卿书»
三、一词多义
1. 病 ①精疲力尽。 例: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揠苗助长»
②疾病。 例:君之病在肠胃 «扁鹊见蔡桓公»
2. 故 ①原因。 例:问其故 «两小儿辩日»
②旧知识。 例:温故而知新 «论语»
3. 善 ①擅长。 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学弈»
②好的。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4. 使 ①让。 例:使弈秋诲二人弈 «学弈»
②出使。 例:晏子将使楚 «晏子使楚»
5. 以 ①认为。 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②用。 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自相矛盾»
6. 度 ①测量。 例:先自度(duó)其足 «郑人买履»
②尺码。 例:吾忘持度(dù) «郑人买履»
7. 市 ①集市。 例: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
②买。 例:遣子入城市肉 «父子性刚»
8. 去 ①离开。 例:一狼径去 «狼»
②距离。 例:西蜀之去南海 «为学»
9. 射:①射杀。 例:思援弓缴而射之 «学弈»
②射技。 例:尔安敢轻吾射 «卖油翁»
10. 过 ①过错、错误。 例: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②经过。 例:三过其门而不入 «孟子»
四、典型虚词用法
(一)“之”的用法
1. 作代词。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之:指学过的知识。
2. 作动词。 例:吾欲之南海 之:到、去。
3. 作结构助词“的”。 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4. 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5. 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6. 音节助词,不译。 例:久之,目似瞑。
(二)“其”的用法
1. 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例:是其智弗若与?
2. 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例: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三)“而”的用法
1. 连词,表顺承。 例:温故而知新。
2. 连词,表示转折。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 连词,表并列关系。 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 连词,表递进关系。 例: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四)“者”的用法
1. 结构助词,译作“……的” “……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 “……的原因”
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 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五)“以”的用法
1.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 “按照” “依靠”等。 如:策之不以其
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3.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五、常见文言句式
(一)常见判断句式。
“……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句式。 例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弈
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③孔子不能决也。 ④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二)常见被动句式。
常用“见”“……见……于”“于”“为”“为……所”表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④今
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三)常见倒装句式。
1. 宾语前置。 例:①君不之信? (“之信”应理解为“信之”)②不患人之不己知(“己
知”应理解为“知己”)③沛公安在? (“安在”应理解为“在安”即“在哪里”)④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全句应理解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2.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 (“甚
矣”是谓语,说明“不惠” 的程度)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 (“美哉” 是谓语,形容“我少年中
国”)
(四)常见疑问句式。
1. “如……何”“奈……何” “若……何”。 这三个句式的意思都是“怎么办” “怎么样”
或“怎么对付”等。 例:①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 (翻译:赵王说:“秦王如果拿
去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 (翻译:虞啊虞啊! 我拿你怎么
办呢?)
2. “……孰与……”“……何如……”“孰若”“孰如” “何若”等,这几种说法都是询问比
较的结果。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翻译: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3. “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表示反问语气。 例: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学习过后时常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
关注“悦知少儿”,私信回复“课程”,即可免费获取《小学古诗文高效学习与提分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