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俗话说,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这句话也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以讹传讹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传下去,很多时候黑的成了白的,白的成了黑的。就拿中国汉语中的许多字的读音来讲,有些汉字的原因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错误读法中就慢慢的以错为对了,包括许多汉字的字体原形也是如此。
小小的方块字都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人了。道家讲,对与错是互变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也说事物的演变是螺旋上升的。什么意思?简单来讲,对和错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也并不一定就是铁打的事实。
中国唐朝有一位名将,战功卓著,大义凛然。然而在一千多年的通俗小说里,却硬生生的被传为了一个嫉贤妒能、迫害忠良的奸臣,和历史事实记载截然相反。这个名将名叫张士贵,本名忽峍 。但当提起张士贵这个人物,人们知晓并津津乐道的,却是《薛仁贵征东》、《隋唐演义》等通俗小说和戏剧话本中张士贵的“另类”故事。张士贵这位大忠大勇的名将,却成了大奸大恶的小人。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张士贵,自幼学武,“善骑射,臂力过人”,“弯弓百五十斤,左右射无空发”。和“三箭定天山”的白袍薛仁贵一样的英勇善战,隋末聚众揭竿起义,后归顺李渊,在完成唐朝统一大业和边境扩张的戎马生涯中屡立战功,先后任右光禄大夫、右屯卫大将军、左领军大将军等职,并被封为虢国公、勋国公。
但是这一切真实的历史记载并未给张士贵留下好名声。无疑,张士贵是一个被许多代许多人记住了的历史人物,但是被人们记住了的他,却是另外一付模样——嫉贤妒能,迫害忠良,甚至谋反朝廷等。
那么张士贵为何会被戏说成了奸臣形象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此前只有《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寥寥百余字,极大地妨碍了后人对历史上真实的张士贵的了解和研究。与语焉不详的正史相比,小说话本既鲜活生动又易于广泛传播,因此便有了“薛仁贵征东,张士贵得功”的民间“定论”,于是张士贵无辜背了千年的黑锅。
张士贵的后人,家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张洲先生曾向媒体展示了其家族完整保存了1400多年的古老家谱,这份珍贵的家谱脉络清晰,从未中断。张洲对家谱、墓志铭、相关史料进行深入研究后证实,历史上真实的张士贵不仅不是奸臣,还是与秦琼、尉迟敬德等人齐名的忠臣良将,其女婿何宗宪冒领薛仁贵功劳也没有任何证据。在其墓志铭中只有“以遣去官”一句带过,墓志记载以遣去官是在幽州都督任上,而按照墓志铭记载这时太宗还没有亲征辽地,也就不会有其女婿在征辽中贪功的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