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导读】
山西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跟着电视剧学人文常识之《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了解更多山西事业单位招聘信息请点击山西事业单位招聘网。(本文来源于ID:shxsydw小编)
今年春节档大热的电视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收视率非常高,很多人夸赞剧组细节到位考究,史实还原度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到底这部大热电视剧中藏了哪些文史常识。
一、电视剧标题——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知识点:这句词来自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下长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文学基础深厚。在文学上,李清照提出写词应当“别是一家”的说法,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又因为善用“瘦”这一意象,而被称为“三瘦词人”,这三句带“瘦”字的词分别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知否,知否?应是肥红瘦。(《如梦令》)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二、电视剧情节——男女同塾读书
幼年的盛明兰和兄弟姐妹们在家塾里上学,老师是盛府聘请的庄学究。古代女子可以和男子同窗读书与否是很多观众的疑问。
知识点:首先第一个问题,女子能否上学?事实上北宋司马光所著《家范》有“人皆不可以不学,岂男女之有异哉?”的记载,认为人人都应该读书学习,无论男女。另一部宋人著作《世范》写道“惟妇人自识书算,……不然,鲜不破家。”因为女性要打理家产,所以是需要从小学习的。因此在宋代江南地区,少数大家族会开设“女学”,让族里的女孩子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和较为实用的书算之学。除了私学之外宋朝有官办的县学、府学、太学,也有私立的书院,但是根据《宋史》所载和现有的宋代记录,并没有女子在官学和书院就读的案例。所以士大夫可以自办家塾,请人教授自家女孩,或者由学问广博的父母亲自教导。
其次第二个问题,能否男女同席?在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长干行》中有“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的句子,可见男女之防是有一定年龄划分的,在幼年时期,是可以同窗,但是电视剧也做了男女别席中隔幕帘的处理。
三、电视剧情节——明兰大婚
在电视剧中我们不难发现,宋代士大夫家族的女子的出路是很狭窄的,不能像男子一样可以建功立业,她们只能选择嫁人这唯一一条改变自己命运的方式,而女主角明兰的婚礼也是重头戏。明兰之前,姐姐墨兰用尽办法嫁进了忠勤伯爵府梁家,那么小姐妹之间的暗暗较劲比较到底谁赢了呢?到底谁嫁的门第更高呢?
知识点1:古代公侯的爵位等级
周朝爵位高低分别为:王、公、候、伯、子、男等。各朝代略有不同。战国时期,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取消王族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赏功劳(主要是军功)。西汉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并存,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后,正式废除了一切世爵制度(在《清室优待条例》范围内除外)。这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齐小公爷”在闺阁中这么抢手了,毕竟他的爵位可是仅次于“王”的“公”,而明兰所嫁顾廷烨是“侯爵”,墨兰所嫁忠勤伯爵府家是“伯爵”。这么看来,还是明兰所嫁门第更高。
知识点2:古代婚嫁之礼
婚姻乃人生大事,自古都倍受重视,所以婚嫁之礼也马虎不得。首先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电视剧中可以自主选择婚嫁之人的情况是很少的,大多都像大姐华兰一样,由父母做主,可能婚前与夫君并不相识。婚嫁时需要的三书六礼中“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纳采: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故称纳采。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
问名: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
纳吉: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雁礼表示订婚。
纳征:男方向女方送聘礼,至于聘礼的多少,取决与女方的贫富与身份。纳征重在形式,而不在于数量,纳征的完成标志着订婚阶段的结束,是婚姻成立的主要标志之一。电视剧中大姐华兰的聘雁就差点被弟弟投壶输掉。
请期: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请期礼书),由媒妁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
亲迎: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通常是男家将婚期通知女家后,到成婚日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这常常是影视作品会大力表现的场景,通常都热闹非凡。
以上是为大家盘点的一些小知识。能一边看电视剧一边学习文史常识也不失为一桩美事。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