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01
1644年,根据干支纪年为农历甲申、猴年。似乎为了证明猴性灵动、活泼,这一年世事繁杂、风云变幻,尤其是短短四个月的时局突变,让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
2月8日,李自成西安称帝,国号“大顺”、年号永昌;之后势如破竹,相继攻陷大同、居庸关;4月25日进入北京,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景山自缢身亡。5月27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6月4日,李自成仓皇离京;6月5日,多尔衮进入北京,清朝开启入主中原267年基业。
5月27日,可以说是最关键的一个时间节点。
从4月开始,时任明朝平西伯、辽东总兵的吴三桂,致信大清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借兵满洲以击李自成:“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庭,大义于中国。”
按照吴三桂的说法,其出发点是基于“夫除暴翦恶,大顺也;拯危扶颠,大义也;出民水火,大仁也;兴灭继绝,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洋洋洒洒、五大名头,如是说来,站的是道德制高点,行的是孤臣忠臣之举。
但其实未必,其所谓的顺、义、仁、名、功,终究囿于个人一己之利而失于下等;所谓的借兵灭贼,最终演变为灭国灭种而备受诟病。可以说,从5月27日开关出迎清军开始,吴三桂就污了名节失了大义,害苦了中国人,也将自己钉在耻辱柱上“流芳”百世。
倘若让他重新作出选择,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历史在这里转了个弯,但从来不能假定,只会做出惩罚。
02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这首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所作的《圆圆曲》,写于1651年顺治八年辛卯初,因为一句“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名闻天下,甚至成为后人研判吴三桂降清、原因在于陈圆圆的一个重要依据。
徐柯的《清稗类钞▪战事类1》,对此描述比较详尽:
吴三桂在崇祯岳父周奎家碰到歌姬陈圆圆,惊为天人,“以千金购之”,因边关战事紧急,“乃送圆圆于其父襄所”。李自成攻入北京后,不仅胁迫吴父、更是掠走圆圆。接到家人报信,吴三桂拔剑击案,奋詈曰:“吾不杀此贼以还我圆圆者,非丈夫也!”于是,就有众所周知后续的借兵、迎关、投降之举。
历史从来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般,那么简单。说吴三桂为了一个苏州名妓陈圆圆,将大汉江山出卖给了满清,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但有两点却是非常肯定:
其一,污了名节,失了大义。吴三桂父亲吴襄,曾是崇祯初年锦州总兵;舅舅祖大寿为袁崇焕部下,明朝后期著名武将;吴、祖两家为辽西望族,世受皇恩、军功显赫,可以说是典型的官二代或者将二代。而吴三桂本人也不是一介武夫,素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甚或在1644年之前的明后期,多次边关救急、多次重创清兵,屡立战功。但反复无常、言而无信,仕明叛明、联闯破闯,因一己之私而降清、又因一己之利而反清,大义小节均失,称之为汉奸中的极品,一点不为过。
其二,影响历史进程,害苦了中国人。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上,看似生存在夹缝的吴三桂,却是左右时局最关键因素。正是以5月27日献关为转折点,为大清进据中原提供了极大方便;吴三桂降清不久,大清为镇压汉族反抗,制造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事件,可以说汉民斑斑血迹、吴氏难辞其咎。更重要的是,有人称“吴三桂打下了半个清代江山”,尽管危言耸听,但也说明吴氏降清、征伐居功至伟,奠定大清几百年基业,释放出晚晴丧权辱国的潘多拉盒子,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讲,既左右了当时的时局走向,又改变了中国历史轨迹,更是害苦了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