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一、乌桓
秦末汉初(前3世纪末)之际,匈奴王冒顿单于击败东胡。东胡人北迁至鲜卑山和乌桓山,各以山名为族号,分别形成鲜卑人和乌桓人。乌桓山即现大兴安岭中部的东西罕山。乌桓随水草放牧,以穹庐为室,常要向匈奴进贡,匈奴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桓趁匈奴内乱之时进攻匈奴,把匈奴赶出大漠以南。东汉对乌桓优抚,允许乌桓人部分移居太原关内各地,驻牧于辽东属国,乌桓人大多归附于汉。乌桓南迁后,原居地为鲜卑所占,留在塞外的部分乌桓人民,亦附鲜卑,常助鲜卑寇边。
东汉末年,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人趁乱称王。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蹋顿统一现辽宁一带的乌桓各部。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绍官渡之战之后败给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蹋顿,形成残余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战于柳城,斩蹋顿诸王,从此乌桓彻底衰落,地位为鲜卑取代。
五胡十六国时期,乌桓与各族杂居,形成“杂胡”。乌桓和匈奴的混血后代“铁弗”人赫连勃勃立国胡夏。
唐朝时嫩江以北有乌丸国,传说是乌桓后人所创。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派兵征伐,之后乌桓融入其他民族。
二、鲜卑
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合称东胡民族。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后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鲜卑起源自黄帝之孙曰始均, 《晋书》记载:曾在晋代受封为“鲜卑都督”的慕容? “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有熊氏,就是黄帝部落。
87年鲜卑崛起,在2世纪时继承匈奴领地,称雄塞北。4世纪西晋灭亡后,陆续在华北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439年北魏统一华北,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经历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581年因杨坚篡位而亡。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也于552年为突厥汗国所灭。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在青海建立的鲜卑别支吐谷浑汗国则维持到663年为吐番汗国所灭。
三国时期在乌桓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崛起。
在西晋至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分为三大支部。
(1) 东部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
其中段部曾和晋阳的刘琨联合,后被羯人的后赵击溃,融入中原。有人认为该部与宋朝时期的大理段氏有关,但并无实证。
慕容部的慕容?于五胡十六国前期创立的大燕国,史称前燕。前燕于能臣慕容恪死后衰落,慕容暐(字景茂)在位时亡于氐人苻氏的前秦,而慕容恪之弟慕容垂在此之前已降前秦。384年,在前秦淝水之战败于东晋之后,慕容垂复国建立燕国,史称后燕。同时慕容暐的弟弟慕容冲(小名凤皇,前燕的中山王,大司马)也建立了一个燕国,史称西燕。394年西燕被后燕所灭。后燕后被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击败后北逃。留在南部的一支后燕皇族由慕容德率领成立南燕,南燕后被东晋所灭。(慕容?、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等人均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出现在虚构人物“慕容复”的“大燕皇族世系表”中。)
宇文部与高句丽通好,但败给了慕容?的前燕。之后南北朝时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北周后为外戚杨坚所篡,成立隋朝。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后来是契丹创始时期的“契丹八部”之一。
(2) 北部,即中部,有著名的拓跋部,以及与其多次交战的柔然。
386年,代国后代拓跋圭自称代王,建立北魏。北魏后来统一中国北方,在南北朝初期与南朝对立。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代替。
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参见柔然。
(3) 西鲜卑
慕容之庶兄慕容吐谷浑率部从东北迁到青海东部,称为吐谷浑。吐谷浑在鼎盛时期占据现青海、甘肃、新疆南部、四川西部。663年(唐龙朔三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灭亡。
史书上的看法认为,鲜卑与匈奴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赫连勃勃成立夏国。
在阴山以北,鲜卑与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383年,前秦的乞伏国仁在淝水之战之后造反,后在现甘肃榆中成立秦国,史称西秦。400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后秦击败,乞伏干归投奔南凉。409年乞伏干归重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连氏的夏国所灭。
秃发氏与拓跋同源。397年,后凉的秃发乌孤叛变独立,建立南凉。414年南凉灭于乞伏的西秦,秃发部人投奔北魏,被赐姓“源”。
部分被其他民族同化,部分演化为柔然。
三、柔然
柔然源于东胡族,4世纪中叶附属于拓跋部,主要游牧在鄂尔浑河与土拉河流域。拓跋部南迁后,进居阴山一带。5世纪初,首领社仑迁居漠北,合并附近的部落组成联盟。
柔然最盛时,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旗和通辽市一带)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诸国如乌孙服属。
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门可汗击败,汗国崩溃。柔然王室由邓叔子可汗率领,南逃至西魏,西魏太师宇文泰不敢收留,将此部三千余人收捕,交突厥使者全数斩杀于长安青门外。
另一部柔然西迁中亚,后同当地一些嚈哒部落为逃避突厥追杀进入欧洲,称阿瓦尔人,占领了中欧潘诺尼亚一带。568年,巴颜可汗建立了阿瓦尔王国,后阿瓦尔人又携同其统治下的斯拉夫人南下巴尔干半岛,602年,攻打拜占庭不克。这些军事行动使得整个巴尔干半岛斯拉夫化了。公元9世纪初,阿瓦尔王国被查理曼大帝击溃,阿瓦尔人定居下来,成为现代匈牙利民族族源之一。
还有一些柔然人逃至外兴安岭一带,融入当地室韦民族。室韦人是蒙古人的祖先。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中国东北地区的契丹民族也有柔然族源。
四、氐
古代中国西北部少数民族之一,氐族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氐族与羌族同源。曾有说法,指属于藏族(古代的吐蕃人)一支的白马藏人。春秋战国时始以氐为族名,居于中国西北部。汉朝至三国期间,氐族曾两度大迁徙,至关中一带居住。其时还有如羌族的少数民族迁入关中。十六国时晋室南下,氐人便在北方建立前秦、后凉、仇池等政权。随著长居于中国日久,在唐朝时代,一部分氐族人与吐蕃人相融合,而其余氐族则与其他民族相融合。
五、契丹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后建立辽朝。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的民族,如女真族、蒙古族等。据考证,目前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另外在中国西南有家谱的家族中,有根据家谱记载,是随蒙古军队出征而留在当地的契丹后裔,已经汉化和当地居民融合了。在俄语、希腊语,以及中古英语中,整个中国均被称为“契丹”。
六、羌
羌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现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和汶川县。现有人口30.6万人(2000年)。羌族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
羌族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聚居于中国西北,秦国曾与羌族展开过战斗,至汉朝未止。三国时羌族开始迁居中原,分布于中国中部的山部地区。五胡十六国期间,384年羌人姚苌利用前秦苻坚淝水之战兵败后,关中空虚之际,自称万年秦王。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建立后秦。
北宋到南宋时,1038年至1227年期间,羌族的一支,党项族曾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建立了大夏政权,史称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