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今天,读一首王维的诗。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从题目“酬张少府”来看,这是一首赠友诗。
古人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意,经常于宴席上诗酒唱和,你写一首诗赠我,我便回赠一首,此所谓“酬”。
“张少府”应该是张九龄,唐代著名的贤相,善于提拔后进。王维状元及第后,只当了一个太乐丞小官,后来因为手下人犯僭越罪而遭贬谪,直到张九龄执政,才有机会升迁为右拾遗。
显然,这与张九龄的赏识与提拔是分不开的。但好景不长,张九龄罢相,王维很快被贬,心中很是沮丧,对朝政大失所望。因而作《酬张少府》一诗,表示不愿与宵小同流合污,而要寄情山水,归隐山林。



简析
诗一开始就袒露心扉,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我”已经看透一切,放下一切,只想过清静的生活,其他之事都不放在心上。晚年好静,对一般人来说,这是多么难得可贵的心态。可此时的王维才不过40岁,正当人生壮年,理想还未实现,他真就能做到“万事不关心”吗?
从“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句,可以看出他的矛盾与纠结——“我”没有什么才干,拿不出报国的良策,便只好隐居“旧林”。显然,这是自嘲之语,也是牢骚之言,其中隐含着无限的酸楚与无奈。他“返旧林”根本不是因为“无长策”,而是不愿在李林甫掌权的污浊政治中迷失自我,因此只能洁身隐遁。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山林中的生活,摆脱了“案牍之劳行”,身心也就彻底放松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他时而漫步在松林间,迎着清风解带敞怀;或端坐在林间,在明月的陪伴下,抚琴弄曲。“松”和“月”都是坚贞高洁的意象,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洁孤傲之志。诗人故意将二者描绘得通解人意,无疑也是在凸显自己的心志,唯有散发着松月气质的人,方能得到松月的追随与亲近。
最后一联,回到“酬”的题旨上来,颇有几分欲说还休的味道:你问我困厄与显达(“穷通”)之理,我该怎么回答你呢?还是唱着渔歌划着小船驶向河浦的深处吧。“渔歌”用《楚辞·渔父》之意,“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诗人故意以不答答之,似乎在说,通则仕,穷则隐,如今世道只合适隐居,所以我选择“入浦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