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宋朝军队与间谍将所用的密码叫做『字验』,所谓『字验』,就是将各种情报用四十个字或者二十八个字的一首诗中的某些字来表示,要做到这一点,所选的诗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有重复的字,这样一来,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按照原先约定的对应关系表示某一种情报,哪个字与哪一种情报内容对应只有宋军的主将或者主管军事的大臣掌握,每次使用的时候根据所需要传递的情报内容在新抄写的这首诗中的某一个字下添加上规定的特殊符号就可以。接收情报的一方,只要查对密码本就能译出机密情报,这样,不需要每次派遣心腹亲信送情报而耗费劳烦人力,即使送情报的间谍中途被捕甚至叛逃,只要原始密码本没有落入敌人之手,敌人也就根本没有办法破译出所传递的情报内容。
根据北宋官修的综合性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的记载,军中的事情大略有:请弓、请箭、请刀、请甲、请枪旗、请锅幕、请马、请衣赐、请粮料、请草料、请车牛、请船、请攻城守具、请添兵、请移营、请进军、请退军、请固守、未见贼、见贼讫、贼多、贼少、贼相敌、贼添兵、贼移营、贼进兵、贼退兵、贼固守、围得贼城、解围城、被贼围、贼围解、战不胜、战大胜、战大捷、将士投降、将士叛、士卒病、都将病、战小胜等40多条,每种用一个字作为暗号。如果出现了以上四十项中的某一项或者几项的军情,宋军将领可以书写一首五言律诗,按照密码本约定的次序,用一个记号做在这首五言律诗的第几个字下面,以唐朝诗人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为例,这首诗歌内容如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如果出现贼添兵这个军情,按照四十项军情的次序是二十四项,那么就应该在诗歌的第二十四个字鸟字下面加上记号,这样就把贼添兵这个信息传递到了主帅或者友邻部队。
『字验』的形式还有其他两种,分别叫做『名递之法』与『数递之法』,除字验之外,还有用五色、天干地支、衣服等各种作为代号的方式,方法巧妙,变化丰富,显示宋朝情报传递体系与方式的先进与复杂。
字验等传递方法需要事先有沟通与安排,然而有时候只能临机应变使用事先并无约定的暗语。
关于暗语,宋朝最脍炙人口的故事或许当属以金朝军情泄于南宋的施宜生的事迹。
南宋绍兴三十年(金正隆五年,1160年)正月,金国的贺正旦使(来南宋祝贺新年的使臣)、翰林侍讲学士施宜生抵南宋行在临安,南宋出任馆伴使的是吏部尚书、侍读张焘,故意借乡情去接近他——施宜生是福建路邵武(今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人(一说浦城人), 张焘是饶州德兴(今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人,虽然属于两省(路),但是地方相近。
原来,当时风传金国可能对南宋有军事上的企图,张焘想要了解内情,便用狐死首丘的典故激发施宜生对故乡故国的感情,张焘非常诚恳热忱,施宜生受到了一些感染。
一日,张焘陪着施宜生来到临安天竺(今杭州天竺山一带),张焘趁机用言语试探询问,施宜生不忘故国之情,看旁边无人,忽然作暗语道:
今日北风甚劲。
这是暗示北方(金国)的形势很紧张,看到张焘一时似乎没有明白过来,施宜生又拿起笔连扣桌子数下,嘴上喊道:
笔来!笔来!
这是谐音『必来』,说的是金国军队必定会来,算是秘密透露出了金主完颜亮准备南侵的消息。
据说,后来施宜生完成公务使命回到金国,为同行的副使所告发,被恼恨其背叛自己的完颜亮『烹而死』——不知道是用开水还是滚油,不过想想这样的死法就挺惨烈。
问题在于,施宜生真的被金国处死了吗?
金国夹谷清臣、党怀英等撰官方历史文献《金世宗实录》与蔡圭所著的《施宜生行状》中记载了如下内容,告诉了我们施宜生回国后结局的另一种说法:
宜生既归,以辟离剌至宋不逊,不即以闻,被杖。五年,除翰林学士。次年,中风疾。大定二年,致仕。三年六月卒,年七十三。
也就是施宜生回到金国之后,受到了杖刑的处罚,而没有被烹死,受杖刑的原因也不是因为他自己的问题,而是因为没有汇报副使耶律翼(即必埒哩、辟剌离)的『不逊』,所谓不逊,也就是耶律翼在出使南宋的过程中趾高气扬,为非作歹,擅自鞭打宋朝官员——不排除是因为此时的完颜亮已经大兴战备、即将撕毁绍兴和议有关,所以耶律翼更加有恃无恐——之后,施宜生可能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在第二年因病退休,在第三年去世,享年73岁,是如假包换的寿终正寝。
施宜生生于1091年,向张焘用暗语透露金国南侵机密的年份是1160年,此时他正是70岁,张焘生于1092年,也就是说金国与南宋的两个古稀老臣攀谈着乡情,用暗语说着军事机密,这场景也是颇有意思。
施宜生确实做过用暗语透露金国军情机密的事情,南宋宰相周必大所撰《资政殿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参知政事赠太师张忠定公神道碑》记载:
金使施宜生来贺三十年正旦,命公馆伴。宜生闽人,公以首丘桑梓语动之,宜生雅敬公,颇漏敌情。公乞早为之备防。
周必大此文作于张焘去世之后不久,时间是在1166年,此时,施宜生已经在3年之前去世,所以不涉及到是否因此无意『出卖』施宜生。
比较大的可能是,施宜生做过这件事,在他回国的时候,并不为完颜亮所知,更谈不到因此而被烹杀,而正因为至少在生前并未被金人所察觉,故施宜生得以寿终。
前面说过,施宜生生于1091年,本来在北宋担任设置在地方官学中学官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教授,金兵攻克北宋首都汴京之后,他回到南方,后参加范汝为领导的在福建举行的农民起义,1132年范汝为失败之后,施宜生辗转北逃,先是在伪齐刘豫手下当官,后来又参加金国的科举考试,他参加考试所作的《一日获熊三十六赋》中有『圣天子讲武功,云屯八百万骑,日射三十六熊』的句子,被金国皇帝擢为第一,也算是一种状元了,后来,因为文才与忠诚受到金国君臣的赏识,完颜宗弼也就是金兀术的墓志铭《太师梁王宗弼墓志》,也是施宜生写的。
从宋朝的角度,施宜生本是太学生出身的地方学官,因为有野心变成了『反贼』(农民起义军成员),事败之后又畏罪北逃,先是在刘豫的伪政府中当官,1137年伪齐被金国废掉以后,又以马屁十足的所谓《一日获熊三十六赋》被金国国君赏识,最终成为完颜亮与宰相张浩的亲信,被任命为使者派到故国『衣锦还乡』(沐猴而冠)——施宜生有自知之明,他在出使前向完颜亮推辞说自己是南宋的罪人,不好意思人五人六地前去南宋,完颜亮说南宋这群怂包还能怎么样,你不必介意。
施宜生没有被烹死,不管是用热油还是开水,那么一个曾经的罪人汉奸变身成为为民族为故国牺牲的英雄这个历史叙事并不成立,换一个角度,有的历史叙述者用施宜生的结局来说明汉人投奔金国即使当到大官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其实也无从说起。
施宜生是一个曾经想走捷径猎取功名富贵的小人,也是一个曾经以文章献媚异族统治者的奸人,但是最终也是一个顾念首丘桑梓之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避免故国故土生灵涂炭的好人,这或许是这个历史上的普通小人物复杂而多面的人物面相,也是那个动荡时代里关于尊严与底线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