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讲起王安石可能他在我后人中的印象只是一个诗人,可是除了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其实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超高的见解和成就,就连在政治方面也有属于自己的事迹。因此,他也不只是一位文学家,更是改革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尤其是推行了变法之事,令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王安石拥有创新的逻辑是件好事;但也有人觉得,王安石的变法直接给北宋致命打击。王安石之后的宰相司马光对王安石有过这样的评价。他说: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意思是说,有人认为王安石是一个奸邪之人,这是非常过分的谣言,不过他确实不知该如何处事,也过分坚持己见,固执任性,是一个执着于自己的人。之所以这样评价,正是因为他推行了变法。
这还得从王安石年轻的时候讲起,他在小的时候便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聪明智慧,不仅喜欢读书,而且还能够做到过目不忘,更能下笔成文,这为他以后能够成为文学家,创作出许多的散文和诗集奠定了基础。在宋仁宗时期,王安石跟随他的父亲一同进入了京城,一直到庆历二年时,王石参加了科考,原本是为了考取功名,但他成绩为第四,便被授予在淮南担任节度判官。任期到了之后,王安石本来应该去京城参加入馆考试的,但他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并被调去当了知县,这也是他在政治方面小有成就的开始。随后到了嘉佑三年,王安石进京述职,并提出了变法的主张。他表示,根据自己在地方为官的经历来看,国家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而且社会风气也很不好,就连国防安全也令人堪忧。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安石希望能够效法古圣贤之道来完成改革,并建议朝廷重视人才。可仁宗却认为王安石所说毫无道理,没有采纳他的说法。因此,朝廷每次有事情委托王安石的时候,他都会找各种理由推辞,这也令人认为他是一个无意功名之人。此外,在京述职期间,王安石屡屡因为公务得罪王公大臣,这让他为之心生厌恶。所以在嘉佑八年时,她因为母亲生病去世的原因,辞官回到了老家。
事情到这儿王相公可能也就这样度过后半辈子,估计他自己都没想到在熙宁二年时,王安石的变法正式实行了。那时,神宗派人让王安石成为了参知政事,相当于朝中副宰相般的存在,手中权力也是至高无上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安石提出要变法的事情,也得到了神宗的同意。为了能够让变法实施的更加完善,还让陈升之与王安石一同掌管此事。一年之后,王安石在朝中地位已经相当于宰相,他正式开始向全国范围内推行变法,他的目的很是明确,就是改变北宋虚弱无力的财政局面,他的出发点的确是好的,可怎么会有人认为,北宋的灭亡与王安石的此次变法有着直接关系呢?主要有以下这几个原因。
第一,他的变法本身就有一定问题。目前从现有的史料上看,她的变法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分别是均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和青苗法等。从明面上来看,这些措施的确可以解决根本问题,但若从当时的局面上来看的话,由下层官员来实行这些政策,会遇到非常大的麻烦和困扰。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只能选择用强制性的手段来实施,只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效果罢了。因此,名义上用来解决积弱积贫问题的法子,却成为了压制百姓的手段,让许多平民感觉苦不堪言,甚至当时很多人都埋怨他的变法就是错的。就好比青苗法,一些官员为了增加政绩,不惜加重老百姓的负担,强迫当地的百姓向官府借贷,就仿佛现在的高利贷一样。所以,这个措施并不实用,反而是成为了一些官员用来谋取私利的方案。
第二,宋神宗对于实行变法不够果断,而对王安石也不够信任。宋神宗作为一代帝王,对自己的臣子却多次质疑,自然不是一个果断的君主。王安石变法公布于众之后,就有许多人心生怀疑,认为变法会出问题,而宋神宗不仅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反而是认为王安石提出的见解是错的,也开始质疑王安石对变法的用心。这对于王安石实行变法来说,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变法中期,本就有百姓不接受王安石的变法提议,宋神宗不仅没有给予良好的解决方案,反而是与王安石呈反对意见,这也是导致变法失败的一个原因。
第三,来自各方面人群的反对。王安石变法目的是好的,那就是中兴大宋,富国强兵。要知道一个机器在破,你上去一脚,掉下几个零件,可能就砸了很多人的饭碗,这其中包括封建大地主和大官僚阶级的人群。所以从变法刚刚公布的时候,他们便持反对态度。除此之外,变法到了中期时,有一些王安石没顾及到的问题暴露了出来,但在一些问题上太过执着,也不是一件好事。而司马光也觉得,王安石这次变法其实是在跟农民争夺利益。因为改变国家现状的同时,也是从老百姓手中不断掠夺财富,仿佛就是在从老百姓身上劫富济贫一样,这样的做法又怎能不得到司马光的反对呢?也正是因为有了以上这些原因,之后的人才认为王安石的变法与北宋的灭亡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加上当时北宋相当虚弱,在受到变法的打击,这才会让北宋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