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每天大半夜坐在电视机前看球的中国球迷不在少数。一面兴致勃勃地看世界杯,一面吐槽吐槽中国队,也是中国球迷的乐趣之一。这种吐槽的背后其实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在里面,就好比看着自己的小孩,觉得他不争气,忍不住地骂他——但只能自己骂,别人不能骂,到底是自己的小孩,说不定哪天就争气了呢。这就像是说,人总要有点梦想,万一哪天实现了呢。
沪上足坛两位名帅王后军(左)和徐根宝(右)合影
虽然现在是跟那些世界劲旅不好比,但就我们自己来说,上海还是有非常深厚的球迷传统,徐根宝和上海队为许多老球迷津津乐道,再往前追溯,上海的足球运动也是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的。
开埠后上海第一场足球赛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后,近代竞技体育开始传入,教会学校得风气之先,跑步、跳远、投掷铅球等运动在校园里落地生根,球类运动尤受学生们的欢迎。
清末,拖着长辫的广东岭南学堂学生与河南(珠江南岸)小学学生进行足球比赛
1895年,圣约翰书院成立了上海第一支足球队,球员都是书院的学生。时值清末,学生们的头上还梳着辫子,踢球的时候辫子满场飞舞,看得人眼花缭绕,人称“约翰辫子军”。
西风东渐,上海人也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接受了这种洋玩意儿。
1922年的圣约翰大学足球队
1902年,圣约翰书院与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了上海第一场足球赛,吸引了不少校园内外人士前来观看比赛,此后,校际比赛日益频繁,成为校园的新鲜时尚活动。
南洋公学足球队
圣约翰书院与南洋公学的校际足球对抗赛,固定为一年一度的赛事,两队交锋多次,互有胜负,以后有华东校际足球联赛,共有八所学校参加,但仍以圣约翰大学(今华东政法学院前身)、南洋大学(今交通大学前身)和沪江大学足球队实力最强,暨南大学队因华侨子女众多,成绩也不俗。中学则以南洋模范和徐汇中学为翘楚。
校园足球热和《足球歌》
在校园里,足球几乎成为第一人气运动,没有男同学不喜欢的。后来连女校的学生都前来观看加油,更增添了球员的好胜心。校园大操场总是热热闹闹,哪怕是课间休息,学生们都会直冲球场过一把瘾,上课铃声响了,才一路疾跑回到教室,那些见惯不怪的教师,也都以宽容的态度待之。
1914年冬,南洋公学赴武汉足球队员(前排)与武汉校友合影
校园足球热的兴起,在于这种球类运动,与中国传统健身运动多注重个人修身养性不同,适合学生活泼好动和勇于竞争的个性,也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养成。而且,学生球员往往各方面都表现突出,南洋公学的足球队自己编写了《足球歌》,其中写道:“南洋,南洋,诸同学神采飞扬,把足球歌唱一曲,声音响。看!吾校的十个足球上将都学问好,道德高,身体强……。”
举行比赛时,往往校长亲自带队,学生、球迷和家长都会前来观看助威,赛场上锣鼓喧天、人气鼎沸,热烈的气氛感染在场的所有人,变成一场盛大的节日庆典。比赛结束,得胜者欢呼雀跃,失败者唉声叹气,旁观者津津乐道。
谢六逸为左一
当年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谢六逸,已经年过不惑,却酷爱足球,逢球必看,后来嫌做场边客不过瘾,干脆在复旦新闻系组织了一支球队,他担任守门员之职,因水平高超,被人称为“门神”。
外侨成立上海足球会
租界建立后,西方生活方式进入上海,社交、娱乐和各项体育活动逐渐西化。体育方面,田径、足球、游泳、网球等最受外侨的青睐,19世纪70年代,就有侨民组织自娱自乐的足球比赛,各国侨民、各大洋行和各国驻沪军队,都组织了足球队开展活动,几乎每星期都有大小不等的比赛。
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在做体操
1902年外侨成立上海足球会(因参与者全为外侨,又称西联会)举办史考托杯赛,据说史考托是租界工部局的一名董事,该杯赛即由他捐助。因华人球队的水平有限,在1926年乐华队脱颖而出之前,华人球队一直未能参加史考托杯赛。
从1902年到1943年西联会解散,该会举办的比赛不下14种,杯赛有国际杯、史考托杯、高级杯、字林杯、初级杯等,联赛有甲组、乙组、预备组等,还有与各省市过招的埠际大赛。
所谓埠际,主要集中在实力较强的上海、香港、天津以及日本横滨之间。说来好笑,埠际赛上,上海队员中没有一个中国人,场上飞奔的都是金发碧眼的外侨,直到上世纪20年代以后,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据统计,1926年在上海足球会登记的俱乐部(球会)已经有12家,球员约400人,而先后在杯赛中夺冠的外侨球队有30余家,可见足球运动在外侨中的普及程度。
外侨还经常利用足球赛组织慈善募捐活动,其中一年一度的麦令工程杯赛最为有名。比赛一般安排在圣诞节或新年,这段时间也是穷人最需要接济的时候。夺冠队的名字镌刻在奖杯上,所有门票收入都转赠给本市各慈善机构。
上海球迷与洋人裁判间的“趣事”
足球比赛,裁判的因素很重要,被称为第十二名球员,常因有意无意的判罚,使比赛结局发生逆转。早期上海的足球赛,裁判无一例外是外国人。在华人球队参与西联会的比赛后,多次发生因裁判判罚不公引起争议的事情,甚至发生华人球队中途罢赛的事件。
孙曜东,1912年生于北京,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专业
当时在圣约翰大学读书的孙曜东,曾回忆他的一段“球迷”经历,内有痛打外国裁判一节,颇为有趣:
球迷也一样,看到洋人在场上撒野,或者偏袒洋人球队(那时裁判都是外国人)都恨得咬牙切齿,恨不能揍他一顿。我和圣约翰的几个同学就曾在一个夜晚事先计划好了,把一个惯于‘误判’的洋人裁判弄到一间房子里,黑灯瞎火地乱拳揍了一顿,声称你会‘误判’,我们就会‘误打’,然后大家一哄而散。那家伙也不敢报警,后来就老实多了。现在想想还很解恨。
经多次抗争,关键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华人球队水平的大幅提高,始有华人裁判出现,但也只限于执法有华人球队参与的比赛,又过了若干年,西队之间的比赛也可以由华人裁判执法了。
华人足球队的崛起
20世纪20年代以后,足球运动也从校园逐渐走向社会,1924年上海成立了由华人球队组成的中华足球联合会,随着水平不断提高,开始与外侨球队对抗。
乐华队
1926年由中华足联组织了乐华队,李惠堂任队长。首次参加了西联会的国际杯比赛。在比赛中,乐华队以3:2击败了劲旅葡萄牙队,进入决赛,与多年的国际杯冠军苏格兰队龙虎相争,上半场以2:0领先,下半场因体力不支败北,但经此一役,声名鹊起,结束了洋人球队霸占上海的局面。
随后在上海最高水平的史高托杯联赛中,乐华队竟以4:1的比分打败老牌冠军腊斯克队,尽管在复赛中被当届冠军西商队所败,但其战绩已经不容小觑,在上海足坛引起了轰动。
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足球联赛的年度排名简报
1927年,乐华队再接再励,终于获得西联会甲组赛冠军,同时获得西联会所设的高级杯赛冠军,还获得当届中华足球联合会所组织的甲组赛冠军,一年连中三元,几乎囊括了全上海最高水平足球赛的所有锦标,令人惊叹不已。
上海足球发展的两个高峰期
这一惊人的变化,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在上海的外国人深感惊讶。西联会在1926年的年度报告中称:“在上海,英式足球一直是主要的冬季运动,外来参赛队的增加非常引人注目,而中国人对该运动不断倾注的热情也值得关注。”
《申报》足球联赛新闻
如果回溯一下近代上海的足球运动,从1924年上海成立中华足球联合会,到1930年乐华队解散,上海足球处于第一个高峰期,风起云涌,水平提高很快,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民国时期,上海大众书局印制发行《足球成功法》封面。英国人亨塔著、林长茂翻译
这既与当时体育运动的普及发展、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有关,也与国人欲与洋人一比高下的政治热情密不可分。当时为足球慷慨解囊的实业家也不乏其人,如另一支著名的三育足球队,就是由上海滩小开程贻泽一人独挑的,比赛运作、活动经费和运动器具都由他买单。
这一时期,华人球队中,以李惠堂领衔的乐华队实力最强,在与外侨球队的竞争中夺冠最多。1930年李惠堂一家回到香港。乐华队人心涣散,不久宣告解体。
东华队
上世纪30年代后,上海工商经济实力强劲,体育运动得到社会各界的扶植,足球队更多了,实力超群的是1931年成立的东华队,该队吸纳了多名原乐华队球员,继续与洋人球队对抗,也取得不俗战绩,是近代上海足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上世纪30年代,东华队与西商队(英侨商人)比赛,以6:2大胜
东华队多次获得各类比赛的冠军,成为近代上海影响最大、实力最强的球队,一直到1952年才解散。
梳理一下老上海的足球发展史:
1902年
圣约翰书院与南洋公学举行了上海第一场足球赛1924年
上海成立了由华人球队组成的中华足球联合会
2017.09
1895年
圣约翰书院成立了上海第一支足球队
1902年
外侨成立上海足球会,举办史考托杯赛1926年
由中华足联组织了乐华队,李惠堂任队长1927年
乐华队获西联会甲组赛冠军及其它两个比赛冠军1930年
李惠堂一家回到香港,乐华队解散1952年
东华队解散
1926年
在上海足球会登记的俱乐部(球会)已有12家1928年
李惠堂出版足球专著《足球》一书
1931年
东华队成立,上海足球发展进入第二个高峰期
球王李惠堂
说到近代上海足球,不能不提球王李惠堂。
李惠堂是广东人,1905年出生于香港大坑村。香港受现代足球运动的鼻祖英国人的影响,足球运动开展较早,1908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足球组织——南华足球会。
1924年,纽丝仑(今译新西兰)学生足球联合会欢迎南华足球队来访的海报。1921年16岁的李惠堂加入该队。
李惠堂自幼爱好踢球,天赋超群,加入香港南华足球队后,被选为甲组成员,1923年曾代表中国出席在日本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使中国队第五次蝉联足球冠军。同年随南华队访问澳大利亚,因表现卓著,当地报刊称李惠堂为“亚洲球王”。
1
结缘上海
1925年,李惠堂来上海参加埠际赛,经人挽留,留在上海参加了乐群足球队。第二年乐群改名乐华,李因为人热心,球技高超,担任了乐华的董事兼队长,成为球队的核心,并吸纳了不少足球名将加盟。
他在乐华,一边做球员踢球,一边实际做教练的工作,他后来回忆说:“那时上海踢球和看球的味道都与香港有点不同,上海球员好盘弄,施展浑身解数,卖弄花巧以娱观众,或把球踢到半天高。”他就向队员讲解足球技战术,乐华队的水平因此得以跃升。
李惠堂到上海后,不久有朝鲜高丽队来访,乐群队出战,以3:1胜出,三球均由李惠堂踢进。后出战西联会杯赛,一年三夺冠,球王功不可没。
2
参赛80余场
1927年底,乐华与香港南华、中华联合组队出访澳大利亚,李惠堂仍为队长,比赛31场,胜14场,平3场。
1928年李惠堂应邀率乐华队出访菲律宾,共打6场球,结果是4胜1平1负。
1928年,“亚洲球王”李惠堂和他获得的奖杯
1929年,应万金油大王胡文虎之邀,李惠堂与乐华队出访南洋各岛,共出战23场,胜19场,平1场,败1场,另两场无结局。
1930年乐华队准备出访欧洲,但因故未成,辗转再访南洋,共比赛23场,胜13场,平13场,败6场。
3
蜚声海外
在以上共约80余场比赛中,穿9号球衣的李惠堂屡建殊功,他的球技之精妙,尤以临门一脚倒地卧射的绝招,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往往看得人如痴如醉,喝彩不已。一时间,“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几乎变成上海人的口头禅。
李惠堂和乐华队不仅闻名全国,而且蜚声海外,在南洋,各界人士“对乐华尽其倾慕之情,对球王之英姿飒爽、儒将风度,为妇孺所乐道”,球王“球衣恒为9号,故南洋各埠,不论球人球迷,不论男女老幼,无人不知9号之英勇,也莫不为视线集中之焦点,李惠堂三字反不及9号之无人不晓”。有人还乘机制造销售“9号健身酒”牟利,居然获利丰厚,可见球王当时影响之大。
4
文武全才
李惠堂虽未上过大学,但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因长期生活在香港,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所写的文章也精彩流畅,亦能作诗,还是一个高水平的网球运动员,堪称文武全才。
1928年他出版的《足球》一书,是我国较早且比较全面的一本足球专著。除此之外,他还写过多本足球方面的著作,如《我与足球》《足球登龙术》《足球基本技术》《足球规律铨释》《乐华南征记》《球圃菜根集》等,还在报刊上发表大量有关足球的文章,对上海和全国的足球运动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有的直到现在还有一定影响。
5
三次参加奥运会
李惠堂一生投身足球事业,三次参加奥运会,第11届(1936年)为中国足球队队长,第14届(1948年)为教练,第17届(1960年)代表中国台湾参加。
参加1936年奥运会国足队员合影,其中有李惠堂和歌星谭咏麟的父亲谭江柏。这是中国足球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从1923年(18岁)进入南华队到1947年(43岁)挂靴的25年中,他在比赛中获得的金质奖章达100余枚,银杯120余座,踢进的球不下1000个,一场踢进三个球的有三十多次,其中最多的一次,竟在一场中踢进14球,令人叹为观止,此后几十年间的中国足坛,也没有哪一位足球运动员打破过此项纪录,他的“亚洲球王”的称号名不虚传。
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进驻奥运村时,“亚洲球王”李惠堂为旗手
看懂上海粉丝群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员”申请入群(申请时请注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样)。
等侬来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点击“阅读原文”还可下载看看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