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古往今来写植物的古诗词不少,但描写对象最常见的也就那么几种,其中就属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出现的频率最高。古代文人士大夫们不仅亲手栽植,还写诗赞美它们,画画品鉴它们。
林逋曾为梅花钟情一生
比如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就非常喜欢画竹子,苏轼更是爱得如痴如醉,甚至还说过这样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陶渊明则非常喜欢菊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这样的佳句;
屈原则是对兰花情有独钟,“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大概是历史文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大规模种植兰花的人。
但是这些都比不上另外一位仁兄,这个人就是宋代的林逋,他对于梅花的热爱已经到了几乎病态的地步。林逋在隐居西湖孤山时,痴迷于梅花和养鹤,甚至终生未娶,成语“梅妻鹤子”就是这么来的。
王安石也对梅花青睐有加,在他罢相退隐后,曾经专门为梅花赋诗两首,其中一首就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看那墙角的数枝梅花,在这严寒中百花凋尽,唯有它独自开放,远远看过去就知道它不是落雪,因为它的清香已经扑鼻而来。
王安石也自喻梅花
这首诗是写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再次下野,变法已经在改革派和守旧派的共同破坏下全面崩溃,他在心灰意冷中回到钟山隐居,这首《梅花》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写就的。
从诗中很明显能够看到诗人的不甘与孤独,梅花本来就代表着高洁与孤傲,在天地一片肃杀之中,唯有它独自开放,诗人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赋予了梅花生命力。
王安石的梅花是充满了张力的梅花,因为他不仅写梅花的形,还写了梅花的香,远远地就知道它不是雪,因为早就有香气扑鼻而来了。
这是一枝孤独的梅花,就如同王安石在变法中的处境一般,亲友散尽,连昔日的好友司马光苏轼都站到了对立面。
自己寄予厚望的青壮改革派也在变法中趁火打劫,大肆盘剥搜刮。百姓不但没有受惠,日子反而过的更加挣扎,终于在饥荒后,连最后一个他的支持者宋神宗也没有了耐心,他再次被罢相。
王安石就是那枝梅花,在逼仄墙角中,在酷烈的寒风里独自开放。
选梅花还是选牡丹?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经常用这些植物寄托自己的志趣,赞扬他们的品格,抒发自己的情怀。
久而久之,人们对于它们的喜爱变成为了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梅花曾经还是我们的国花。
新中国建立以来,并没有一次明文规定牡丹是我们的国花,牡丹是国花的概念只是我们的思维惯性所致。早在一百年前,当时的慈禧太后为了迎合当时的风潮,曾经钦定牡丹为大清国的国花。
梅花曾经也被选为国花过,当时是在1929年,民国政府将梅花选作国花,因为民国政府是在南方建立的,梅花又大多分布在南方,又兼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梅花是以国花的身份存在的。
但是一直以来,关于梅花和牡丹谁更能代表作为国花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有些人认为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气度非凡,自然更能够代表作为国花;
但是有些人认为梅花品格高洁,不畏风雪,坚韧亮节,最适合不过。其实梅花和牡丹风韵不一,各有千秋,非要在二者中选其一实在有些可惜。
始于汉兴于宋
梅花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三千年前的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梅花的种植情况,在汉代,梅花就已经开始作为观赏花卉在皇家园林中大量栽植,《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初修上林苑......有朱梅,胭脂梅。
可以看出在汉代不仅把梅花作为皇家观赏花卉来栽植,甚至种类多样。但这也只是在皇家园林才能见到的情景,民间还并未形成风气,一直到了到了宋代,梅花才开始在民间兴起。
因为在宋代关于梅花的栽植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量的花卉学的书籍问世,例如周叙《洛阳花木记》、张磁的《梅品》、宋伯仁的《榜花喜神谱》等,有记载的梅花变种就达到十二种之多。
关于梅花的赏析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此后文人士大夫对于梅花则更是推崇之致,最后人们直接将它与兰、竹、菊并列为“花中四君子”。
从它身上衍生出精神也成为了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的依托,它一直在激励着人们,即使墙角天地小,也要凌寒独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