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常言道:“杀父之仇,夺妻之恨。”简单明了地表现了一个男人的死仇是什么样子。尤其是失去妻子的痛苦是很多人都无法释怀的。
即使夫妻二人好聚好散,妻子另寻新伴之后,前夫见到现任多多少少都会尴尬和别扭。然而在唐代有一个人,由于怀念之前的感情而对前妻现任丈夫采取了包庇和保护,自己却因此丢了官。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多亏高丽人帮忙
开头讲到的那个唐朝人叫严挺之,他曾任中书侍郎,在唐代的官僚制度中,这是一个无比接近宰相的位置,谁曾想造化弄人。
严挺之本来的官职是太原少尹,相当于现在太原地区的副市长。结合旁人的升迁经历,严少尹的仕途很可能就在这里上上下下了,然而一个高丽人的胡作非为却在关键时刻帮了忙。
▎张九龄用为尚书左丞,知吏部选,被李林甫所排挤,贬洛州刺史。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毛仲,高丽人,因为父亲犯罪全家被罚没成为官奴,这个人被分到当时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手下干杂役。李隆基在夺位过程中王毛仲居功甚伟,因此得到重用。获得宠信的王毛仲日渐行事不端,不仅得罪了高力士等近侍,还敢直接向成为皇帝的李隆基索要兵部尚书的官职,为自己日后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王毛仲还颇为得势的时候,他有次在太原私自索要军饷,正好撞在管钱粮的太原少尹严挺之手里,严少尹按照工作流程严词拒绝了王毛仲的无理要求。考虑到王毛仲深得皇帝宠信,怕其告自己的黑状,严挺之早一步将此事报给了唐玄宗李隆基。
后来王毛仲的飞扬跋扈终于惹怒了皇帝被下令赐死,当初敢于和王对着干的都受到了提拔,严挺之因为当初与王的冲突而被提拔为尚书左丞。
在新的官职上,严挺之得到了宰相张九龄的赏识,很快晋升成中书侍郎,距离文臣最高的权柄仅仅一步之遥。
二、与前妻情深义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便是张九龄的诗作,能得到这样一位政治家、文学家的赏识,想必严挺之一定有出色的能力与才华。
严挺之与自己的妻子崔氏也是夫妻恩爱,相濡以沫十几载,不过美中不足的便是崔氏一直没有生育。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前一直对媳妇疼爱有加的婆婆开始横挑鼻子竖挑眼,在小事上处处刁难崔氏。直至展现最终目的逼迫儿子休妻。
严挺之迫于母亲的压力不得已写下一纸休书,心不甘情不愿将前妻送回了娘家,但是内心还是饱含对妻子的爱意。不过崔家在当地也是名门大户,蔚州刺史王元琰得知崔氏被休,很快便委托媒人上门提亲,崔氏因此嫁给了王刺史。
▎严挺之因冒犯宰相李元紘出为濮、汴二州刺史,后累迁至太府卿。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祸事产生
蔚州当地有个叫魏仲通的年轻人,聪敏好学、通晓经义,是个学习的好苗子。虽然父亲是成功的商人,但是魏仲通认为“学而优则仕”,自己有如此渊博的才学应该报效帝王家,成为一名有为的官员。
可在封建社会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社会分层为“士农工商”,别看商人有钱,社会地位却是最低的,连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都不如。魏仲通想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做官,事实却非常冷血。
在唐代你想参加科举考试是需要官员推荐的,因为商人的社会地位太低,根本没有官员愿意推荐魏仲通。看到自己儿子整天闷闷不乐,魏父心里非常难受,他思索了半天心一狠,索性就用钱砸!
魏父花重金买通了王元琰的贴身书吏,求他在刺史面前多多夸赞自己的儿子,并承诺在事成之后还有重金答谢。同时又花钱打点了崔氏,希望刺史夫人吹一吹枕边风。在全方位的打击之下,王元琰就范,亲笔写信推荐魏仲通参加科举。谁曾想,魏仲通刚刚如愿做上官却被人举报了。
四、前任现任的重逢
唐玄宗在遇到杨贵妃之前还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尤其对待贪腐案件都是出重拳打击。王元琰案发,皇帝十分重视,命令大理寺彻查,后来觉得力度不够又调中书侍郎严挺之主持审理。
崔氏一听自己丈夫的主审是前夫,马上写信向严挺之求情。严挺之也不想把事情闹大,因为魏仲通参加的这届科举自己是主考官,现在小魏已经外放到地方成为九品县尉,如果追究起来,自己这主考官也要受到连带责任。
再说他不仅不仇恨王元琰,相反还很感激他,正是王刺史的挺身而出让崔氏有了一个不错的归宿。否则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被休的女子在娘家也会受到歧视,被旁人耻笑。帮助王元琰,就是对前妻崔氏最大的弥补。
出于各种原因,严挺之没有征求大理寺同僚的意见,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他擅自做出了处理意见并上报朝廷:王元琰约束手下不力,建议贬官一级,从蔚州刺史改为蔚州别驾。
▎严挺之后为李林甫所挤,言其老病,乃授员外詹事,令诣东京就医。郁郁成疾,自为墓志,与浮屠惠义善,卒葬其塔左。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惹祸上身
在现代有一个成语叫“口蜜腹剑”形容一个人的阴险,这个成语的起源便是唐朝宰相李林甫。严挺之得到张九龄的赏识,距离宰相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这严重影响了李林甫的仕途。
于是李林甫一直在派人暗中盯着严挺之,搜集其出现的错误,准备伺机进行打击。在处理王元琰一案的过程中,严挺之的所作所为都没有逃过李林甫的眼睛,很快王元琰被轻判的经过就捅到了唐玄宗那里。
严挺之以为自己有皇帝的信任,没有人会追查。可是皇帝不怕臣子犯错,最恨臣子欺瞒自己,唐玄宗有了一种被严挺之愚弄的感觉,于是在朝堂之上当着群臣的面严厉斥责了严挺之,都没给对方申诉的机会。
好在皇帝念旧情,没有赶尽杀绝。但是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严挺之的后半生一直被边缘化,彻底失去了执掌宰相权柄的机会,直至最后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