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王安石:“改革家”革故鼎新虽败犹荣
【编者按】《大王叫我来巡山·王安石篇》——新生事物从“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中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变”则“通”,“转型”才能“升级”,“升级”才能“发展”,各行各业都要发扬“三不”精神,要有“革故鼎新”的勇气,唯有创新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济江居士)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汉族,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故世人又称王荆公、舒王。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王安石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 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少年英才——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他的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1042年,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王安石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仁宗举荐他,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欧阳修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王安石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
变法伊始,王安石对神宗提出奸佞之论,建议神宗要辨别小人并加以惩处。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但是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新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1076年,王安石多次托病请求离职。同年,长子王雱病故,王安石极度悲痛。十月,王安石辞去宰相,外调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1085年,神宗去世,宋哲宗赵煦即位,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太后在神宗时就强烈反对变法,等到自己听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1086年四月,王安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傅,葬于江宁半山园。毛泽东对王安石的评价: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王安石文学】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是写作须千锤百炼的典范。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他的论说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结构谨严,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他的短文直陈己见,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如史论《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层次分明,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简洁明快而省力,亦记游,亦说理。他的诗歌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他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大致可分为抒写情志和阐释佛理两类,其抒情词作,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他同范仲淹共开豪放词之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王安石的存世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王安石家谱】选自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
祖父,王用之,曾任卫尉寺丞;祖母,谢氏,色和容谨,行俭而勤,为妇顺,为母慈,相夫教子,颇见其效;叔祖,王贯之,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
父亲,王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姨母,徐氏,王益前妻;生母,吴氏,抚州金溪人,王益的续弦。
长兄,王安仁 徐氏之子,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二兄 ,王安道,字仁甫,徐氏之子,曾授衡州军司法参军;大弟,王安国,字平甫,曾任武昌军节度推官,西京国子教授;二弟,王安世,曾任太平州当涂县主簿;三弟,王安上,字纯甫;四弟,王安礼,字和甫,官至尚书左丞;大妹 —— 嫁与江阴张奎;二妹 —— 嫁与江阴朱明之;三妹 —— 嫁与扬州沈季长。
长子,王雱,与其父王安石、叔父王安国并称“临川三王”;次子 王旁 —— 早夭之子 —— 于群牧判官任上所生之子;长女,吴氏,嫁天章阁待制吴安持;次女,蔡氏,嫁镇东军节度使蔡卞;早夭之女 —— 于鄞县所生。
孙子,王桐,王旁之子;继孙,王棣,王雱的过继子,曾任太仆少卿。长曾孙,王璹,王桐之子,宣和四年(1122年),靠祖荫任宣义郎;次曾孙,王珏,王桐之子,王璹之弟。参与北伐、许身国事。
【王安石纪念馆】
江西抚州王安石纪念馆,坐落在抚州市赣东大道的南端,为江西省十大历史名人纪念馆之一,王安石纪念馆筹建于1985年初,1986年11月11日于“江西省纪念王安石逝世900周年学术讨论会”召开之际揭幕开馆。
浙江鄞州王安石纪念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忠应庙内,以照片、绘画、实物等展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王安石的生平和治鄞政绩,以纪念他在鄞县时的每项改革。馆内陈列有“王安石在鄞史迹”,分“荆公年谱”“治鄞方略”“重修东湖”“兴学教化”“咏鄞风采”“丰碑永存”“湖区新貌”等7个部分。
【温馨提示】
“王姓贤达名人馆”征集邮箱27108038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