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小时候,学过一篇“王冕学画”的课文,说的是一个叫王冕的小孩,因为家里穷只能给人家放牛。有一天看到雨后荷花美丽无比,便决定要把它画下来。然后每天对着荷花话,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画家。
故事虽然很短,我却是印象深刻。
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王冕学画”来自于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作者以整整一回的笔墨简要描写了王冕的一生经历和情怀追求。
王冕生活在元末明初时代,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之所以将他写入小说,正如作者在回目中所阐明的那样,是借王冕的故事来概括这本小说的主旨,表达自己心中的“大义”。
《儒林外史》中,王冕的故事是这样的:
他是浙江诸暨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拼尽全力供他读书到10岁,再也供不起了。于是让他到隔壁秦老家放牛,这样的话不仅有免费的餐饭,还可以挣点零花钱。王冕是懂事的孩子,有着豁达的心胸,他没有因此对母亲哭闹抱怨,而是当即点头说:“我在学堂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
此后王冕就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后来又自学绘画。渐渐地,读书有了收获,画得也越来越好,有了一些名气。到了十七八岁时,王冕已经可以靠卖画为生,不必再给人放牛了。
于是,有县官名士慕名前来求化或者拜访,可王冕却不愿意与之结交,百般回避推却。后来离家游历各地,增长不少见识。回到家乡后,他“依旧吟诗作画,奉养母亲”。
王冕母亲临终前,对儿子说:“这几年来人都在我耳根前说你的学问有了,该劝你出去做官。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那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而不美。”她最后的吩咐是,“不要出去做官”。王冕谨记母亲的叮嘱,只在家乡守孝度日。期间吴王朱元璋慕名前来拜访,两人相谈甚欢,王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若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岂但浙江?若以兵力服人,浙人虽弱,恐亦义不受辱。”一番话让朱元璋深为叹服。而王冕也非常看重朱元璋,不仅跟他谈到晚上,还亲自做饭留客。
然而,当后来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明朝后,朝廷征召王冕做官,他却依旧不改初衷,干脆逃到深山里去了,最后以布衣终老。
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儒林外史》小说中所描述的,虽然与历史上的王冕差不多,但还是略有差异的。比如小说中的王冕,对做官始终是一种排斥和抗拒的姿态,根本从未想过要做官。而真实的王冕,是参加过元朝的科举考试,落榜后才彻底放弃功名的。
作者略去了这一情节,应该是就想塑造这样一个正面知识分子的形象,不为功名利禄所累,高洁正直,风骨卓然,所谓“嵚崎磊落”。王冕的形象不仅用以对比小说中主要呈现的各种儒林丑态,亦与小说后半部分出现的杜少卿、庄绍光等理想人物相呼应,深切寄托了作者的期待与情怀。
毫无疑问,王冕是一个品行高尚、有良知有风骨的士子。他不愿意同流合污,不肯苟且钻营,宁愿退居江湖清贫一生。王冕是自古以来儒家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精神的代表。
然而,“归隐”就是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士子的最佳选择吗?值得人们追随效法吗?
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曾借郭靖的口中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一个侠客(不管是不是身负绝顶武功),只有处处以家国百姓为先,才能称之为“大侠”,为后世仰慕尊崇。那么,一个才华横溢、品性高洁的名士,仅仅归隐江湖,写几首诗画几幅画,“独善其身”,是不是,有一点自私呢?
他可以做官(既然朝廷多次征召),这样才有更多机会为百姓代言,为苍生造福;他还可以经商,挣钱了就可以做更多好事;如果觉得这两项都为难的话,他还可以办个学校(书院)讲学论道,培养人才,这也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然而王冕什么都不肯做,似乎只有什么都不做,这种无欲无求的姿态,才能体现出自己的清贵品格,彰显出自己的名士范儿。
《儒林外史》曾写到,王冕游历到山东的时候,亲眼看到黄河泛滥,逃荒百姓,而官府又毫无作为。他心中“过意不去”,心中叹息:“河水北流,天下自此大乱了,我还在这里做什么!”然后,我读到了这句话:“(王冕)将些散碎银子”,我本能地以为他用这些“散碎银子”救济灾民了呢。没想到,后面却“收拾好了,栓束行李,仍旧回家。”我当然知道一个卖画为生的文人并没有多少财富,也无力去救助别人。我也相信他也是真的同情百姓,可也真没办法帮助他们哪怕一点点。
可如果,他去应召做官了呢?他是不是就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或者筹粮赈灾,或者想办法妥善安置,最不济还可以上奏朝廷……也许官场上的贪官污吏很多,他没办法改变,但总还是有自己表现的若干空间,最不济也可以多救助一些百姓,总比空叹之后收拾行李走人,强一点吧?
其实,做官不仅是贪图权势,也不仅是实现个人抱负,同样更能在更大范围内做好事造福百姓。
并且,谁说的,只要做官,就一定要同流合污?就必须要苟且钻营?
身为博古通今的高人名士,难道就没有一点定力去抗拒诱惑?就那么缺乏通达权变的智慧去应付官场?
事实上,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也依旧有清廉自守的官员,有为民请命的官员。他们也大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他们宁愿忍受官场上的种种压抑,吞下被人误解的委屈,有的甚至还要牺牲自己的清誉和生命……只要有机会为民生百姓做点好事,一切都是值得的,都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王冕的“墨梅图”
王冕当然不是假清高,但,他是真没用。
历史上的王冕写过一首著名的“墨梅”,历来被人们夸奖和引用: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文章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另一首不著名的诗,是明末袁崇焕在刑场上吟诵出来的: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也是书生出身,百般辛苦才考中进士。他主动放弃做安逸的京官,请缨镇守辽东,力抗后金数年,最终却落得凌迟处死的悲惨结局,身后更是背负了毁誉参半的复杂评价。如果以个人的荣辱成败论,袁崇焕真是将一手好牌打烂,而王冕,则是不折不扣的人生赢家。
王冕一生,完美得无可挑剔,表现出的气节风骨亦是令人欣赏。可缺点错误都很多的袁崇焕却更让我们肃然起敬。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百姓,更需要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勇敢解决问题的人。愿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怀抱情怀梦想的同时,各尽所能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而不是隐居江湖,在一边发表无用的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