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一、读:默读不如朗读
所谓“读书”有两种读法:一个默念;一个朗诵,朗诵就是开口念。
这里强调的是开口念。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学校会安排语文和英语早读?因为语言就是要在不断的运用当中才能提升语感,古人读书强调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一样不到,学习效果就打了折扣。所以,我们要利用好早读时间,大声诵读文言文,熟读成诵,时间久了才会形成良好的语感,你会发现拥有良好的语感是一件多么爽的事情!
你们学古文学诗要晓得朗诵,不朗诵是不行的,千万注意!中国人读书朗诵,你们既然学诗,学国文,还是要朗诵。所以,一个大学、一个书院里头要书声琅琅。我们读这个书,一读就背来了,这就会做诗了,它是有音韵平仄的。北方叫‘读书’,南方叫‘念书’,这样念书,心里、脑子里会记忆深刻,心情也很愉快,心理情绪自然得到调节。这是学国学的第一步。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 ——摘自南怀瑾《漫谈中国文化》
二、书(树):建立知识树
我们的大脑并不擅长记忆散乱而缺乏内部联系的东西。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将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把知识结构化,在头脑中构建一座复杂、庞大而井然有序的世界。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知道文言文都考查那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是什么联系。只有拥有了知识的定位系统,我们才能把每天学习的内容系统化地纳入我们的知识体系,并在系统学习中提升我们的能力。
知识树就好比学习的GPS。
建议:每一位同学都应该亲手绘制一幅文言文基础知识导图,更有利于知识的梳理和吸收。
三、客(课):课内课外并举
文言文考查的特点是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这就导致很多同学不断在课内和课外疯狂摇摆:心里也知道要立足课本。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精选出来的,例子更典型、用法更集中。但是,一想到自己目前阅读的每一篇文章都永远不会出现在考题中,就难免心浮气躁,觉得有这功夫不如多做两道题。可真正做题的时候又发现功夫不够,多做多错,挫折满满有垂头丧气回到课内……
课内教材重在巩固积累。
课外习题重在检测提升。
就阅读方法而言,教材上的文言文更适合精读,通过精读可以让知识更加系统,并且“课本,无非就是个例子”,掌握了课内的例子更能让我们举一反三在做习题的时候势如破竹。
精读的基础上再进行泛读。
课外习题——不仅仅限于习题——可以给文言文学习提供更多的场景,我们将课内教材上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不同场景下反复运用,从而加深记忆,提升文言阅读的技能。
当然,精读还是基础,如果精读与泛读不能兼顾,那就先精读吧!
四、气(器):工具时刻在手边
“器”就是工具、武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光依靠资料上对文章的翻译,或者已经整理好的文言知识,永远是在接收二手货。
学会利用工具书
学习文言文,手边一定要准备古汉语字典。度娘也是不错的工具。信息时代,要学会利用强大的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但是注意不要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
怎么利用手中的工具呢?
完成文言文阅读的时候,首先要通读全文,在通读的过程中做好标记,将自己不认识的字、理解不了的语句,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式做出标记,然后翻开字典, 结合通读时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再读这篇文言文,这一次,不求速度,更重思考总结,既要联系上下文,又要联系自己学过的知识,甚至联系生活的经验进行合理推断。
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个句子中,“绝”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绝对”显然不适合,“悬崖绝壁”中“绝”做“陡峭的”,也不适用,如果我们查阅字典就可以知道“绝”还有“横渡”这个意义。放在这里就讲得通了。
当然,可能有同学说,这个是学过的课文,注释就有。对,教材中的注释也是我们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不可忽视。
五、点:多“点”结合学得快
文言文和现代文、古诗、成语甚至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重要助力。
用联系的方法整体性学习。学习文言文有一个强有力的帮手就是成语,成语是连接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纽带,堪称语言的“活化石“,我们利用自己熟知的成语来推断、记忆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意义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