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三字经》里树立了少年楷模?你了解哪几位?《三字经》里的少年楷模,除了融四岁香九龄,你还了解哪几位?
以前的孩子们上学,最开始要学习的教材,就是“三百千”。所谓的“三百行”,系指《三字经》、《百家姓》与《千字文》,是古代儿童的三大启蒙读物。
“三百千”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因而成为启蒙首选;在内容上,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儿童们在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基本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因为是一部启蒙读物,《三字经》依据儿童这个特定的读者定位,在书中加入了大量的少年楷模故事,有孝亲的,有好学的,有多才多艺的,有早慧功成的……纵观全书,这样的少年榜样多达十多位。比如: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中国是自古是礼仪之邦,而其中最基础之“礼”就是重“孝悌”,所以,书中的少年楷模,才从黄香与孔融写起。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更是耳熟能详,在此就不再赘述。
黄香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东汉时期的官员、孝子。黄香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九岁时母亲便去世,又没有兄弟姐妹,只有他和父亲相依为命。黄香除平时帮助父亲操持农活、料理家务外,冬天还要为父亲暖和被子,夏天为父亲扇凉席子,黄香的事至孝感动了许多人。
黄香不仅能尽心奉养长辈,并且广泛地诵习儒家经典,深求精通道德学术,写得一手好文章,因而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他的事迹被江夏太守刘护听说,黄香十二岁时就被刘护征召他到自己府里做官,代理门下孝子的曹吏。
其后,后任郎中、尚书郎、尚书左丞。又升任尚书令,任内勤于国事,一心为公,晓熟习边防事务,调度军政有方,受到汉和帝的恩宠。后出任魏郡太守,于水灾发生时以自己的俸禄赏赐来赈济灾民。不久被免职,数月后在家中去世。其子黄琼、曾孙黄琬,都官至太尉,“一门三公”,闻名于天下。
除了孔融与黄香外,《三字经》中还列举了许多古代的少年楷模,其中的好学典范,大家也都熟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作者在这里一口气例举了四位刻苦力学的好少年,他们分别是“头悬梁”的孙敬、“锥刺股”的苏秦、“囊萤”的车胤以及“映雪”的孙康。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嗜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休息不好,难免会犯困,坐着就会打瞌睡,浪费了读书时光。为了强迫自己“清醒”,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拴在房梁上,一头系住自己的头发,每当他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好学的孙敬,终成为一代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汉书》)”
“锥刺股”的主角苏秦,是战国时期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名气比孙敬大许多。苏秦是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决心要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后来,他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之后,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战国策·秦策一》)”
车胤,湖北公安县人,东晋大臣。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因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自此学识与日俱增。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初初,被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宁康初年,迁中书侍郎,累迁侍中,转骠骑长史、太常,进爵临湘侯,因病离职。起任护军将军,出拜吴兴太守,迁丹阳尹,入朝拜吏部尚书。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幼时酷爱学习,可家中贫穷,无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孙康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于是他感觉不到困了,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在雪地上看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官至御史大夫。
除了刻苦学习,稳步成长的学习型模范外,书中还例举了几位早慧的“神童”: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上文中的“莹”是祖莹,“泌”叫李泌。
祖莹,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人,北魏大臣,著名文学家。祖莹自幼喜欢读书,八岁背诵《诗》《书》。因才能超众,受到北魏孝文帝召见,为彭城王府参军。历任散骑侍郎,迁国子祭酒,领黄门侍郎、幽州大中正,监起居注。后除秘书监,以参议律历,赐爵容城县子。以功迁仪同三司,进爵文安县伯。死后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李泌是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谋臣、学者,出身于山东赵郡李氏,赵郡李氏优良的门风,严谨的家学,为李泌的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李泌七岁能文,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有神童的美誉。李泌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官。唐德宗时入朝拜相,参预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筹划,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帝国的稳定。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李泌去世后,获赠太子太傅。
作者例举两人读书的故事,是教育孩子们要向这二人学习,趁着年轻,努力用功读书。另外,书中琮介绍了另一位神童,他不仅仅幼而能诗,年仅七岁就入朝为官,捧起了铁饭碗: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晏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刘晏是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人,唐代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刘晏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刘晏八岁(史料中的记载为八岁,《三字经》的作者给他误减了一岁)那年,恰逢唐玄宗李隆基在泰山封禅,刘晏献颂文给唐玄宗。玄宗对刘晏这么小就擅长文章到惊奇,命令宰相张说考察刘晏,张说考察完刘晏说:“刘晏是国瑞。”玄宗当即将刘晏封为太子正字(正字与校书郎同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隋、唐并有太子正字,其地位略次于校书郎,亦掌管校勘典籍之事)。
成年后的刘晏,历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度支使、铸钱使和盐铁使等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财相,封彭城县开国伯。刘晏实施了改革榷盐法、改革漕运和改革常平法等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刘晏六十五岁那年,遭杨炎的谗言陷害,被敕自尽。唐德宗李适后来刘晏追赠郑州刺史,加赠司徒。
中国的封建时代,是男权社会,所以,正面典型多为男性,但是,《三字经》的作者也给优秀品女性留有一席之地: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文中的蔡文姬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文姬归汉的故事,因为与曹操沾了边,更是令人津津乐道。上文中的另一主角谢道韫,熟悉的人就不太多了。认真说来,谢道韫算是女神童。
说起谢道韫,她的身份也不简单,她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妇(王羲之次子王凝之之妻)。谢道韫的出名,不仅仅是靠她的朋友圈,更直接的原因是她的才气。
谢道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是谢氏家族的才女,长于诗文,所著诗、赋、诔、讼, 传于世。她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载有诗集两卷(已经亡佚)。谢道韫因为是女性,所以流传下来的事迹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中:谢安在一个雪天和子侄们讨论可用何物比喻飞雪。谢安的侄子谢朗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
谢道韫不仅诗文写得很出色,而且她具有很高的思辩能力。更令后世钦佩的,是她的气节。东晋末年,爆发了卢循孙恩之乱,其时,她的丈夫王凝之为会稽内史,但是,王凝之已迷恋上道教,面对强敌进犯,不是积极备战,而是闭门祈祷道祖能保佑百姓不遭涂炭。由于守备不力,城破出逃。结果,王凝之没跑多远就被叛军抓获杀害。与其夫王凝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面对强敌,作为弱女子的谢道韫泰然自若,持刀出门杀敌,力毙数人后才被抓。孙恩因感其节义,故赦免道韫及其族人。
《三字经》的作者之所以要为小读者介绍蔡文姬与谢道韫,其目的在随后的几句话中,表示得相当明白:“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看看人家女孩子都如此聪慧,身为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加强学习,充实自己,这样,才不输于她们。作者之所以有如此论调,最重要的原因,仍是男权思想在作怪。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