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2015年春,我有过一次寻找福鼎白茶古道之旅。回来写了一篇短文,提出“白茶古道”这个概念。文章发表后,引起反响,多家网站转载,福鼎旅游部门还专门开辟一条徒步旅游路线,更有一位东北企业家到五峰桥和古时驿亭去实地考察,愿意出资修缮古道和驿亭。
这些消息让我既高兴又惶恐。惶恐的是我说不清这条古道的始末和沿途,更不知背后那些相关的人文历史底蕴。我很想进一步了解,于是丙申年春节刚过,再次南行福鼎。抵达当晚,当地茶人为我画了一条行走考察古道的路线图。
据记载:福鼎境内古干道有两条,其中一条是起自福州的福建北驿道,经今之连江、宁德、霞浦,进入福鼎之蒋阳、五蒲岭、白琳、点头、岩前至县城桐山,再由城关取道万古亭、贯岭,越分水岭达浙江。
第二天我们去桐山。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的栖林寺是千年古刹,“栖林烟雨”旧时为福鼎八景之一,享誉闽浙。可惜古迹已不多。过分水岭再往北便是浙江。登鳌峰岭,我们在附近寻找古道,惜大多已难见影踪。附近原有古驿站也已无迹。在一些荒草丛生地方,倒仍依稀可找到当年用石块铺筑的山路。
史料记载:白琳天王寺与栖林寺同是宋代从浙江到福州经福鼎的驿站。离开栖林寺,我们便去天王寺。天王寺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作为古道另一驿站,旅人、茶农在这里小憩后,从里溪头翻越太姥山一直可以走到霞浦。
南宋乾道五年(1169),南宋状元、著名政治家、爱国诗人王十朋从泉州知府退任回老家乐清,曾写下三首诗。其中一首《天王寺》:“千里归途险更长,眼中深喜见天王。从今渐入平安境,旧路艰辛未敢忘。”写他经太姥山,沿古驿道而走,归途艰险,到天王寺才渐入平安。之后,王十朋继续沿古道行走至栖林寺,诗写:“我如倦鸟欲栖林,喜见禅僧栖处深。家住梅花小溪上,一枝聊慰北归心。”当晚,王十朋宿栖林寺。
王十朋当年由南往北从泉州回故里。我们如今却由北往南,那应该是这位南宋状元八百多年前从家乡往泉州赴任之道。王十朋有《赴泉州任入长溪》等诗篇,就是他去泉州途经闽东所作。门拥千峰翠,溪无“一点尘。松风清入耳,山月自随人。”读着这些诗句,我想他当年也许新官上任,意气风发,自浙入闽,过栖林寺、天王寺驿站而不息,一口气翻越太姥,至“饭溪驿”方入宿。
王十朋赴任泉州知府的路,是一条向上的、却需翻山越岭的崎岖路。
出天王寺,过通福桥,我们踏上这条山路。时有蒙蒙细雨,雨淋后的石板路高高低低更显湿滑,也更显岁月的包浆。陪同的茶人告诉我这条古驿道,为闽、浙南北通衢,自汉就有。近现代国民革命军北伐、1945年日军从福州溃退台州、1949年解放军南下解放福州,皆取此道。
雨中徒步近2小时,我们登上太姥山脉一岭头,见有供行者茶人歇脚的凉屋,墙上满是青苔,可见年代已久。据说旧时凉亭旁辟有水塘,为让路人喝水解渴。怕路人喝得太急伤及身体,水塘里往往洒些麸皮,路人在喝水时便会把麸皮吹开后慢慢再喝。古代人善,连细节都想得很人性。这往来路人当然包含挑茶担的茶人,因此,这古驿道某种意义上就是古茶道。
《宁德茶业志》记: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开放后,茶叶运输逐渐增多,茶叶生产得到发展。嘉庆二十二年(1817),茶叶出口靠人力肩挑,经古驿道至温州转运至上海,或至福州出口。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口通商后,福州、厦门成为茶叶重要出口口岸,福鼎茶叶多由南广帮在白琳开茶馆收购,转运至福州。也有上海、福州茶行(洋行)直接向本地茶商采购,由福鼎茶农在古道肩挑至指定地点交货,再由沙埕港或三都澳转运福州、上海出口。
从栖林寺与天王寺,沿途皆茶乡、茶山。沿途点头、柏柳、举州,五蒲岭、白琳等地,我一一踏访,一路又见桥梁屡毁屡建,令人感慨。自清代一直至2012年建桥碑记仍在,虽然斑斑驳驳,但所载善人名录密密麻麻,仍可辨认……
我向他们致敬,为这条当年王十朋走过的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