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说起谢道韫,我们并不陌生,这位东晋才女,从小就能吟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唯美意境之语。她是东晋谢奕的长女,宰相谢安的侄女,著有《泰山吟》是当时闺中少女的典范。
然而这样一位有才之人,却没有像李清照那般觅得良婿赵明诚,虽然嫁给了当时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但是婚后的生活却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幸福。
错嫁良人,三观不合。
当时的谢安极其偏爱她的这位大侄女,时常赞她雅人深致。封建时期,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就要依照父母之命谈婚论嫁了,为此谢安颇为谢道韫的婚事操心。
东晋时期,王谢一家亲,两门同为名门贵族,时人常说“王与谢共天下”。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所以谢安便在同龄的王家子弟中给侄女选夫。他最初看中的是王羲之的长子王徽之,但后来听闻他见火忘记穿鞋,平时做官太不拘小节了。谢安一直崇尚儒学,王徽之的行径跟儒家有悖,所以就改变了主意,把谢道韫嫁给了稍微稳重一点的王凝之。
婚后不久,谢道韫回娘家,闷闷不乐。谢安就问起缘由,据《世说新语》记载,当时谢道韫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意思就是普天之下,怎么还有王凝之这样的人,王家子弟有才之人那么多,怎么偏偏摊上他这样一个人!
不是说王凝之沾花惹草,实在是他真的有点糊涂,痴迷邪教,不思进取,除了家世好,别的也没有什么可拿的出手的。
要知道,谢家教导子女都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推崇文武双全。就谢道韫而言,她的才华绝对在丈夫王凝之之上,如果不是闺阁限制,必能比丈夫出人头地。而她的弟弟谢玄也是颇具将才,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敌军。反观王凝之确实是不能与之相比。
晚年不幸,寡居会稽。
丈夫王凝之在会稽太守时,遭遇孙恩贼乱,此时的他居然死活不相信跟他一样信仰五斗米教的孙恩会起兵谋反!叛军逼近,他才死心,但是可笑的是他不听从手下所言组织军队抵御,而是踏星步斗,拜起神来,还想请“鬼兵”守路,说这样贼兵不敢犯。
毫无疑问,这样的结果无非是家破人亡,临死他还不相信孙恩会杀了他,最后被一刀毙命,他的子女也无一幸免。而妻子谢道韫劝丈夫守卫无果,便自己号召女眷,拿起兵器抵死顽抗,最终寡不敌众。本来孙恩要杀她的外孙刘涛的,但是谢道韫亢声而辩:“事在王门,何关他族?他是我外孙,如果你杀他就先杀我吧”,孙恩感其刚勇,就放了她们祖孙。
说起来,谢道韫肯定恨死王凝之了,自己的四子一女,全都因为他的错被害死了。作为母亲,怎么可能不心痛。然而罪魁祸首也死了,自己有苦无处说。所以晚年的她带着外孙寡居会稽,过着隐士的生活。
为什么两人婚姻不幸?
放到现代来说,谢道韫这样的女性绝不仅仅止于东晋才女的地位。尤其是她的婚姻也不会如此不尽人意,至于原因也不过一下几点:
首先,因为她的才华不同一般女子,见识广博,又加上家族乃名族,世代都有文官武将出生,眼光自然高。而丈夫王凝之,除了背后有家族光环,其他都不足以和谢家子弟相提并论,况且他又痴迷于邪教,实在有违儒家思想。正所谓三观不同,这样的结合只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没有爱意可言。
其次,王谢两家,同为名门贵族,就王家而言,有才的子弟也是很多的。王献之,王徽之等都赫赫有名,而王凝之也只是沾了父亲的光,比他们俩大而已,不论文学还是武术上都不及弟弟们。这样一比较,谢道韫内心的烦闷感自己油然而生,想自己才倾一世,如何觅的他这样的丈夫,自然对婚姻不满。
还有,古时的封建制度,向来讲究女子出嫁从夫,就算谢道韫再有名,嫁给王凝之还是他的妻子,要遵守三从四德,儒家的思想告诉她,要贤德,即使婚姻不幸福也不能做出有违伦常之事。况且王谢这样的大家族,怎么能忍受两家的强强联合毁于他俩之手呢。所以,即使他们俩不幸福也不会做出损害家族利益的事的。
最后,王凝之娶到了当时有名的才女谢道韫,在外人看来是一桩完美的婚事,人人都艳羡他,却不知道他娶了比自己有才有德的妻子,自己的压力会有多大,尤其是在大家庭生活中。所以二人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其实两人的内心早已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了,自然没有共同语言,而谢道韫的性格本身就是骄傲的文人,怎么可能会降低自己的身价事事遵从丈夫的决定,义无反顾地支持他。如此以来,他找不到存在感,自然会移情别物痴迷“邪教”也无可厚非。
综上说来,王谢两人的不幸婚姻,还是离不开封建制度,以及两人的三观不同。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一个家庭的悲剧。